蕭怡恩/台北訊 2022-01-14全球資料中心解決方案領導供應商雲達科技(QCT),日前結合母公司廣達電腦及重要夥伴Intel,共同舉辦「Q.synergy Taiwan 2021:5G x AI應用趨勢論壇」;順著稍早5G Open Lab開幕典禮的節奏推進,使整體氣勢營造更顯磅礡,充分展現國產5G專網技術與設備實力。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表示,每一波科技大躍進,皆帶來人類應用模式重大改變。包括1990年代第一波個人電腦、2000年代第二波雲端運算,廣達在每次技術演變前,都領先研發布局,快速把產品推向市場,創造領先優勢。如今第三波元宇宙,其關鍵硬體包含AI伺服器、雲端伺服器、邊緣伺服器等,需藉由5G予以連結,才能運行無虞,而這些廣達都已準備就緒。為形塑完整5G專網拼圖,讓5G x AI真正鋪天蓋地、滿地開花,廣達成立5G Open Lab,歡迎夥伴測試5G創意或設備,一起開發5G x AI創新應用,把市場商機餅做大。鏈結生態圈夥伴,共創爆發性商機國發會副主任委員高仙桂表示,眾所皆知5G是台灣數位轉型的關鍵、是產業供應鏈重組的契機,期望國產5G O-RAN設備結合垂直應用場域的實證,匯聚成國際輸出能量,使台灣掌握全球5G AIoT未來十年爆發性成長契機。桃園市長鄭文燦指出,恭喜廣達與Intel成立打造5G Open Lab,讓許多5G供應商、新創業者,能進行各種測試,從而加速發展台灣的5G國家隊、5G產業供應鏈,成就無限可能的企業專網應用。經濟部工業局長呂正華說,5G Open Lab意義深遠,象徵廣達將自身的投資轉化為開放系統,讓大家在此推動更多創新,將5G x AI創新效應外溢到台灣的年輕人、工程師,構成更開放、更多元、更創新的大環境,促進產業競爭力的提升。雲達科技總經理楊麒令表示,雲達除積極發展企業5G專網方案外,也針對AI應用驅動高速運算或EDA等應用需求打造QCT POD方案,它融合AI與HPC技術、並適切搭配高效能儲存系統,實現工作負載與叢集的最佳化,並整合Cluster監控軟體,幫助系統管理員更有效率管理IT資源,也讓使用者及開發者能快速將資源專注在所需服務上,加速各自領域的科學突破和產品創新。他接著說,過去雲端時代,廣達與雲達獨自走向客戶,但迎向接下來5G時代,希望與生態圈所有夥伴並肩作戰,將5G與AI實際落地,讓大家一起共創商機。Open Lab一站到位,催生產品並協助促銷不可諱言,談及端到端5G企業專網基礎架構與整合,確實是各界關注的焦點議題。為此雲達科技動員研發處的多位專家,闡述5G企業專網方案的內涵,及如何藉由5G Open Lab串聯5G生態系。雲達科技事業開發經理呂東曄指出,依雲達自身經驗,欲將應用場景放上5G、變成產品並展開銷售,從通過認證、申請場域頻段、進口射頻器材、規劃網路架構…等,需經過2~3個月歷程。5G Open Lab最大宗旨即是備妥必要的設施和工具,讓夥伴們只要帶來自家產品,即快速執行整合測試,繞過繁文縟節而將技術變成產品;此外5G Open Lab還協助將PoC Kit轉變為Sales Kit,再經由新聞稿、社群媒體、國際媒體促銷、全球展會等多元管道,協助進行產品試銷,加速創新產品落地。接著大會透過視訊連線方式,將現場觀眾帶往林口5G Open Lab場景。雲達科技研發副處長陳家瑞,介紹Lab當中的5G企業專網機櫃,包含核心網路、基地台、BBU、Fronthaul Gateway、RRU等元件。考量5G企業專網內舉凡AR/VR等影像應用,主要仰賴的是上行頻寬,用戶可透過調整Slot Format方式改變基地台的功能頻寬,上行頻寬最高可提升至450Mbps。擔任壓軸講師的雲達科技研發處長林繼正,則以廣達實際場域為例,闡釋5G智慧工廠應用。他指出廣達工廠有兩條產線部署5G企業專網,一是自動化產線,應用包括虛擬安全圍籬、PCBA品質追溯及AR輔助作業;另一是機櫃組裝線,藉由AR可視化來進行產品測試,並將熟手的資深經驗轉換為AR SOP,協助新進人員執行安裝作業。展望今後,雲達將持續借助新世代AI平台搭載全新數位技術,偕同夥伴共創多元應用情境,進而協助台灣企業加速導入5G專網,開創5G企業專網新紀元。
雲達展示廣達5G智慧工廠應用,結合生態系夥伴擴大5G應用
雲達在去年底舉行的Q.synergy 2021中,展示雲達與合作夥伴開發的5G專網智慧工廠應用,一部分已用於廣達的智慧工廠。文/蘇文彬 | 2022-01-05發表廣達旗下的雲達科技,近期在Q.synergy中展示國產5G專網方案,包括5G專網RAN、核心網及網管平臺,同時也透過Open Lab展示雲達自行開發或與合作夥伴合作開發的5G智慧工廠應用,其中一部分已實際用於廣達旗下的智慧工廠。在Q.synergy特別由雲達科技雲端應用研究二處處長林繼正介紹,雲達的5G企業專網智慧工廠應用實例,林繼正表示,如同直播,同一時間開啟多個直播,容易導致網路塞車,5G專網能夠針對同時間多個影像的上傳,提供最大的上行頻寬。5G智慧工廠應用在自動化生產線、伺服器機櫃組裝生產線上。以自動化生產線為例,5G RRU涵蓋65m x 55m的範圍內,可支援3條生產線共55個720P畫質IP攝影機的影像上傳,而在其中一條產線後端搭配一組4K攝影機,拍下每個PCBA板的超高畫質影像,將影像上傳至Edge Cloud儲存,作為後續生產履歷的品質追溯,並透過影像分析,持續改善良率。在此一自動化產線的5G應用場域中,5G RRU支援59個用戶終端裝置,包括55個IP網路攝影機、1個4K攝影機及3個AR眼鏡,部分設備需要較高的上傳或下載頻寬,整體的往返延遲時間在100毫秒(0.1秒)內。自動化產線上部署大量IP攝影機,主要用於維護環境與機械手臂運作安全,IP網路攝影機通過Wi-Fi將影像傳送至通用客戶端設備(uCPE),利用該設備具有的AI功能,自動辨識特定範圍內,例如機械手臂運作區域是否有人員靠近,若偵測到人員進入警戒區域,則將警示的影像經由5G RRU、經BBU送到5G核網,進一步由應用伺服器分析影像,進行臉部辨識,同時發出控制命令給機械手臂,例如當人員靠近機械手臂黃色警戒區域,自動控制手臂放慢動作,當人員進入手臂運作的紅色警戒範圍,則停止手臂運作。而在自動化產線的後端,透過4K攝影機拍攝組裝的主機板影像,偵測其品質,發現品質瑕疵時,交由現場維修工程師戴上AR眼鏡,通過AR影像的虛實疊合,在PCBA板上標示瑕疵的位置,林繼正表示,如此一來,改變維修流程及效率。機櫃組裝線也部署5G應用,在長達2公尺的機櫃組裝線,林繼正指出,機櫃組裝線的AR應用所需考慮到的三項關鍵,首先是建立AR SOP作業方式,將具有老手的經驗捕捉下來,並將原本的SOP轉為互動式的AR SOP,其次是,讓組裝新手,戴上AR眼鏡,透過定位及虛實疊合(區域及細節的準確性)技術,即使AR眼鏡移動仍能準確追蹤,特別是機櫃組裝上複雜的整線、束線設計,必需確保AR的虛擬指示,可以準確追蹤每個孔位,以人機互動設計與指令方式,指引新手組裝。最後,利用AR眼鏡上的攝影機,在組裝作業進行的同時,將組裝過程的影像經由AI執行作業的品質檢測。雲達科技表示,目前上述應用已部署至廣達工廠內部單個或多個區域運作,後續視效果與工廠整體規畫再進行擴充。雲達5G Open Lab展示更多智慧工廠應用雲達也在近期與英特爾合作共同成立5G Open Lab,由Open Lab展示更多由雲達自行開發或是與合作夥伴共同開發的智慧工廠應用,其中之一是透過IIoT Intelligence Dashboard儀表板,掌控工廠內生產線設備的運作狀態,例如產線上機械手臂的嫁動率、馬達運轉情形、感測器是否正常、未來使用壽命預估等等。該儀表板也能顯示每個機械手臂的作業安全,如同前面提到的,結合 5G、攝影機、AI辨識,建立機械手臂的安全圍籬,當有人員接近手臂運作範圍,自動控制手臂放慢或停止運作,避免產線上的安全事件。而AR應用方面,搭配AR眼鏡讓沒有作業經驗的新手,能根據AR影像的引導,在不需要老手的指導下完成組裝作業,同時,透過儀表板掌握每個站點上使用AR眼鏡的作業人員生產數據,針對問題去解決,逐漸提升效率,或是在作業的時間內,站點是否有作業人員就位,並開始組裝作業。另外,雲達也展示在生產線如何運用攝影機,拍攝產品影像,通過5G送到邊緣運算伺服器,進行AOI瑕疵檢測,用以取代人工檢測,避免漏檢的問題。而結合5G與AMR自主移動機器人,賦予原本只有搬運功能的AMR更多功能,由於AMR自主移動範圍較大,若以Wi-Fi通訊可能有斷線問題,因此結合5G網路,AMR的車控系統、手臂系統及影像探測系統,皆透過5G網路送至伺服器進行影像辨識,使其具備巡檢功能。林繼正表示,經過團隊過去一年努力,看到5G為智慧工廠帶來改變及效益,因此未來將在新工廠以5G全廠覆蓋的方式,進一步擴充應用,甚至將AR應用將帶到德國、美國的相關工廠,以滿足當地市場的需要,提高生產效率。至於5G為智慧工廠帶來什麼樣的效益?林繼正認為,最直接的是5G專網帶來新的設備連接方式。過去因高速傳輸、低延遲的需求,大多採用有線連接設備,使用授權無線頻段的5G則讓設備從有線轉為無線連接,其次是架構上的改變,過去由下而上的單機聯網,5G後促使系統設備萬物互聯,有了5G後可充分運用邊緣雲(Edge Cloud),企業可以集中預算,在邊緣雲部署AR、AI、設備管理,以及AMR調度管理。其次是應用場景上的改變,現代化的智慧工廠運用機器視覺,5G能夠更靈化運用機器視覺,讓原本只有搬運功能的AMR,結合機器視覺,額外具備巡檢的功能。另一例子是AR眼鏡,相機與5G網路,讓AR眼鏡在作業的同時也進行檢查;而在廠內物流方面,AGV過去從有線到無線,5G結合AMR,利用感測器偵測工廠內的環境,結合本地雲執行更多樣化的任務。目前雲達發展的5G智慧工廠應用,主要是基於3GPP R15版本的高速傳輸、低延遲特色去設計,林繼正透露,雲達團隊已針對R16,研究在5G智慧工廠的應用,並在明年到後年間推出基於R16版本應用。
雲達科技與英特爾打造5G開放實驗室 串聯生態系加速企業數位轉型
爽爆新聞網 (2021-12-27 18:23)【記者羅蔚舟/桃園報導】
全球資料中心解決方案領導供應商雲達科技(QCT, Quanta Cloud Technology)首次曝光位於桃園總部與英特爾共同打造的「5G Open Lab」,該實驗室設立宗旨為提供完整5G網路整合驗證功能,將作為雲達與開放生態系合作的基地。「AI、5G和智慧邊緣是前進未來的關鍵科技,有效運用這些技術將能讓企業做出更具前瞻性的決策」,英特爾業務行銷暨公關事業群副總裁汪佳慧表示,「英特爾和雲達科技等生態系夥伴合作,提供值得信賴的運算平台,協助客戶實現 AI、5G和智慧邊緣等應用情境,發揮巨量資料潛力,加速數位轉型」。雲達科技自12/27日至12/28日一連兩天連續舉行年度品牌活動,今日以「5G Open Lab」開幕典禮暨科技展演發表會揭開序幕,雲達以領先業界的獨立組網SA設備,搭配生態系夥伴所提供的技術及服務,上演5G科技藝術體驗(Smart Performance),並展示智慧製造(Smart Manufacturing)等應用情境,為5G企業專網擘畫美好願景;明(12/28)日則舉行「Q.synergy Taiwan 2021 5G x AI」應用趨勢論壇,瞄準5G專網商機及企業數位轉型需求,邀請業界、政府專家及軟硬體解決方案專業夥伴,從多元智慧應用、靈活5G基礎架構、巨量物聯網、適應性人工智慧等四大主題,探索5G 結合 AI 的應用趨勢與綜合效益。雲達為連結5G生態圈、加速5G應用開發、釋放5G最大價值,成立「5G Open Lab」,提供自行研發企業專網設備讓軟硬體解決方案夥伴進行端到端的整合開發與測試;此外,更提供展示空間與行銷資源,加速產品上市時程,期待透過產業交流及5G應用場景整合,共同加速本土5G解決方案發展。12/28日登場的「Q.synergy Taiwan 2021 5G x AI」 ,是與英特爾共同舉辦的年度論壇,聚焦如何運用5G x AI ,滿足不同垂直產業的應用需求,加速企業數位轉型。「過去一年多的新常態讓企業體會到數位韌性的重要性,紛紛積極擁抱新科技,投入數位轉型行列」,雲達科技總經理楊麒令表示,「雲達有完整的Cloud、5G、AI產品線,提供從企業級到超大資料中心級的解決方案服務,從底層硬體到上層應用都能逐一優化,協助客戶快速開發及導入5G + AI基礎架構,提升數位競爭力」。隨著智慧製造、智慧醫療、智慧展演等應用逐漸普及,5G和AI需求分別從電信商及研究單位走入一般企業,雲達科技看準未來客戶需求,攜手英特爾及生態系夥伴打造模組化、預先配置且預先驗證的企業5G、HPC/AI 解決方案,並以5G Open Lab做為生態系合作基地,搶攻數位轉型商機。更多關於雲達科技解決方案,請查詢 https://go.qct.io/solutions/。
廣達電腦(2382)旗下資料中心解決方案廠商雲達科技今天表示,與英特爾(Intel)合作,將雲端技術延伸至5G和邊緣運算將會是下一階段網路轉型的重點。英特爾透過與雲達等合作夥伴進行強大的生態系統協作,第2代Intel Xeon可擴充處理器與OpenNESS等開源軟體的結合,逐漸將邊緣運算落實為可供企業用戶使用的選項。雲達提供客戶完整的5G端到端硬體產品與解決方案,涵蓋本地通用客戶端設備、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5G新無線電(5G NR)和5G核心網路(5G Core)、及服務保證與應用等。鑒於5G將於2020年起開始大幅部署,雲達專注於打造未來基礎架構,以期即刻實現先進技術,提供具備雲端原生架構以及雲端AI功能的解決方案給電信營運商與企業使用者。面對5G浪潮,雲達強調,早已提前與合作夥伴及客戶共同執行多項專案,以應對未來的複雜挑戰,包含去年發表的日本樂天雲端原生行動網路(cloud-native mobile network),做出更新、提出中央單元、分散單元(Open RAN DU/CU)解藕式架構,以及與中國移動合作機器學習的資料湖泊計畫。雲達認為,5G革命正在發生,而5G發展與增強型行動寬頻通訊、超可靠度和低延遲通訊、與大規模機器型通訊等應用情境密不可分,已與合作夥伴攜手實現網路功能虛擬化架構,協助電信營運商由傳統電信機房轉型為5G資料中心,加速實現新服務。
可望維持雙位數成長 廣達雲端貢獻 明年續俏
隨著一、二線雲服務供應商業績同步向上,廣達(2382)資深副總經理暨旗下雲達總經理楊晴華預估,廣達在2018年的雲端業務仍能維持雙位數成長。廣達雲端相關營運亮眼,法人估計,廣達雲端相關營收今年年增10∼20%,明年雲端及物聯網業務占比將達30∼35%,獲利占比由去年約46%增至近50%。從11月營運表現來看,廣達11月NB出貨量雖略高於10月,但或許是為蘋果代工的Apple Watch出貨量減少影響,11月營收為947.1億元,比10月略減5.7%,不過仍比去年同期成長2.3%。面對2018年,楊晴華表示,看好二線(Second Wave)雲服務供應商成長速度非常快,這是過去沒有鎖定的市場,而5G商用化後,也會把很多本來proprietary的東西,轉成由軟體定義的x86硬體。楊晴華說,電信業者轉雲化的態度相當積極,看好上述趨勢,廣達不僅將在2018年MWC會展出相關解決方案,未來幾年內,客戶(含電信跟雲端服務商)轉雲化的過程帶來的機會都非常樂觀,都讓一線跟二線雲端服務供應商都有成長,廣達雲端業務2018年可望有雙位數成長。廣達董事長林百里今年初宣示將針對大舉徵才,楊晴華表示,廣達今年雲端人力大幅增加500∼600人後,人數已經達1600∼1700人,短期內會先清點人力,讓人力應用發揮到最好。台灣AI人才不多,很多都是新手,人員加入後會做內部訓練,再看價值鏈中哪個部分還需要再加人。抓住機會,雲達不甘於只做白牌之王
因為Google、Facebook這些雲端服務公司本身具有強大的工程實力和資源,在過去幾年來給了廣達跳過戴爾、HPE、IBM等品牌廠商,直接將產品賣給資料中心終端客戶的機會。但這個機會之於廣達的意義,不只是去掉中介商,換個客戶多賺一點錢而已。他們的目標,從來就不只是成為白牌伺服器之王。「Barry(廣達董事長林百里英文名)常常告訴我們一件事情:我們不是只是提供一個硬體,我們希望是一個提供完全解決方案的供應商。」廣達資深副總經理暨雲達總經理楊晴華說:「我一直認為我們不是一家硬體公司。」所以這些年來可以看到,廣達不只做原本擅長的伺服器硬體,也陸續切入資料中心必備的儲存設備、網路交換器,甚至跨足到軟體領域,和微軟、VMware等企業軟體業者結盟。「我們的價值是有這些硬體,而且能幫你架構整個硬體和軟體Stack(層疊),所以你只要把你的Application(應用)、Workload(工作負載)加上來,你就可以用,這是我們的價值。」楊晴華說:「 甚至你Workload(工作負載)上來,我們可以幫你fine tune(微調)達到最佳效能。」他直指,沒有能力掌握資料中心這三大要素,沒有本事做出整個機櫃的廠商,是做不到這一點的。隨著雲達的雲端業務規模不斷擴大,產品布局也愈趨完整,現在的雲達更敢於經營QCT這個品牌。曾經,雲達稱自己是「The Most Famous Unknow〈最有名的無名者〉」但現在的情勢已經不同,雲達除了連續幾年都在COMPUTEX期間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設置展示空間,也可以發現他們在企業識別、行銷等方面都投入不少力氣;2015年還在美國高調攜手希捷等多家資料中心供應鏈廠商,成立QCT雲端解決方案中心。另外雲達現在在美國和歐洲也分別都有完整的銷售團隊,更接地氣,也開始發揮區域作戰能力。而楊晴華過去十多年來的一連串策略布局,現在也為他們贏得將版圖進一步擴張至二線雲端服務商市場,以及大企業市場的機會。